【全会里的文化味儿①】越是艰险越向前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能说个一二,这是基于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步行从洛阳至古印度,前后历时近二十年,五万里行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首《敢问路在何方》,既唱出了取经路上的艰辛,也唱出了真正的行者明知前路多艰难,却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
“越是艰险越向前”,这句话浅显直白,几乎无需注释也人人能懂。但字句简易不代表意思简陋,其中所蕴含的恒心与韧劲,古往今来不知曾成为多少人心中的那盏明灯,在人生遭逢山穷水尽甚至丧失前进动力时指引方向。于是,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有如屈子者,在壮志未酬时,仍心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如李太白者,在行尽夷险后,仍高唱:“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如刘梦得者,在屡遭贬谪之际,仍书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他们实现理想的路上,荆棘丛生、坎坷不断,但同时充盈其中的是坚毅与勇敢,越是艰险,越是向前,由此书写的辉煌成就、灿烂诗篇,至今仍荡气回肠。
一
传统文化中,类似“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样激励人们迎难而上、矢志向前的表述还有很多,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从古英豪成大器,须知都从苦中来”等。这些格言和诗句,我们或许可以从这样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这是对于人生命中困难与挫折的肯定——
宝剑之所以能锋利可用,是出于艰苦卓绝的磨砺;
梅花之所以有暗香盈袖,是源于经霜凌寒的成长;
彩虹会懂得感谢曾经的风雨,陶瓷会明白烈火窑烧的必要,柳暗花明的结果往往来自山重水复的蜿蜒求索。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即是说人之成才,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像雕琢玉石、打磨骨甲那样经历磨练。“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艰难困苦虽然带来伤痕累累,但正是因为经历过千难万险,所以才能披荆斩棘、愈挫愈勇、百折不挠,成就一路光芒。
同时,一个人必须要有不畏艰苦、坚持奋斗的强韧品格,才能将前路的磨难、挫折化为人生的财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前路再难,只要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斗志和锐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这种精神,不仅知识分子有,普通百姓身上也有。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闯关东。自清末起,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几千万百姓因故乡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到东北地区求生存。这是一段抗争命运、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历史,这些艰难求生的老百姓们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面前,不等不靠,想尽办法“闯关”——向有希望的地方闯,向未知的地方闯,即便明知前路遥远、困难重重。这种绝不低头的韧劲,一往无前的勇气,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
一个人如此,对一个政党、国家来说也是一样,只要具备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在长期艰辛探索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卓绝、顽强奋斗,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可忽视的是,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同我们党充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精神分不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苦难深重的旧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爬雪山、过草地,攻破娄山关、拿下腊子口,“万水千山只等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挑战并未减少,但是我们党在考验中前行,在困难中冲锋,不但经受住各种考验,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且愈挫愈勇,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总开关”尚未拧紧,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康状况没有彻底扭转,政治生态“污染源”还未根除,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无论前方面临着怎样的危险、考验,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 上一篇:培育新素质 塑造新形象
- 下一篇:【全会里的文化味儿②】狭路相逢勇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