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拒礼为开廉洁风
- 2 修身之“约”
- 3 心碑不灭——《开封府题名记》碑里的人和事
- 4 敦朴忠信 克己修身
- 5 从“奉公不挠”看源氏家风
- 6 慎勿以富贵为念
- 7 淮南第一州
- 8 张履祥教子:守耕读 尽职分
- 9 尊德性而道问学
- 10 读书对联趣谈(下)
淮南第一州
仪征,地处吴头楚尾,江河交汇,青山横亘,自古是英雄往还之所,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美誉。
仪征历史上,名门望族的家风中有不少都是以家国、社稷为重,把个人家族的理想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仪征清代望族卞氏,尊东晋时期卞壸为一世祖,“卞壸束带立朝,以匡正为己任,蹈忠义以成名。古称社稷之臣,忠贞之谓矣”。后世卞履义著籍仪征,其孙卞士云中进士,累官至代理浙江巡抚,卞士云的两个儿子卞宝书,累官至直隶通永道;卞宝第累官至闽浙总督,“两世开府”都是忠孝为上,刚正不阿。
再到后来其子孙中卞白眉兄弟虽然从事银行业,但在对日斗争中始终以民族大业为重。英舰进入长江,镇江告急,卞士云当时在浙江任职,手下人对他说他在扬州的家眷恐怕不安全。卞士云却厉声说道:“我要以身殉国,奋不顾身,还谈什么妻儿老小。”卞宝第为官正直,敢于直谏,而且倔强,“知无不言,直声震天下”,为人“强毅,官台谏日,弹击不避贵要。”人称“卞牛”。在兼任福建船政时,他不负朝廷重任,大刀阔斧整顿船政,不畏权势,严惩贪官运吏,查处中饱私囊之徒,解雇冗员600多人。
晚清民国时期的仪征盛氏,几代人为了追求真理和民族振兴,一直投身国家民族大业。盛元龄主张废八股、兴新学,支持康梁变法,书写了大量策论文章抨击时弊。其子盛白沙“不要名,不要钱,不要命,唯愿终生追随先生(孙中山),甘当革命先锋,鞠躬尽瘁,万死不辞。”盛白沙之子盛华又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几代人为追求民族的振兴不计个人得失,这种忠义家风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样,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元素。
仪征历史名人阮元到浙江为官,其父阮承信也住到省衙,有一次家乡有人来杭州想找阮元办事,走阮父的门子,悄悄递给他地契:“契值千金,为先生寿。”阮承信胡子都气得竖起来,站起身斥责道:“我生平最瞧不起贪不义之财的人,你今天送我礼,将置我于何地?今后请你不要再到我家来了!”
阮元是清朝屈指可数的名相硕儒,有“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誉,被尊为一代文宗。他从四十岁就开始避寿,一直避到八十六岁,从未庆过一次生日,未收过丝毫礼品。四十岁生日这天,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到海塘工地视察;五十岁生日时,他身为漕运总督,在运米船上度过;七十岁时,他任云贵总督,生日那天,一个人到船上煮茶、赏雪景。
富商许承远乐善好施。康熙三十七年(1675年)许承远重建大成殿及两庑;康熙四十六年(1684年)许承远之子许松龄复建明伦堂并修葺居仁、由义两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许松龄子许彪复建尊经阁并购买经籍贮藏;雍正十三年(1735年),县令准备修葺文庙,太学生许华生听到这一消息主动找到县太爷说:“此吾曾祖、祖、父遗绪也,予不可以不继。”他还提出来要独立承担修缮一新的任务。仅四个月的时间,自门楼堂庑、殿阁斋祠,焕然修整。许承远家族,五世以维修文庙为己任,不仅为教育作了贡献,更成为士绅表率,故而县令戴仁行评价许氏“诚大有造于仪邑也”。清代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王鸣盛专门著有《仪征县许氏五世建学记》,称赞“许氏于学非有职守而勇于义”。(作者: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