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位高而忧”是警醒
- 2 严管厚爱年轻干部
- 3 别被手中权力迷住了眼
- 4 多一些“扎根”的政绩
- 5 莫要走着走着“掉了队”
- 6 不纵纤毫之欲 不移清廉寸心
- 7 人品是考察干部重要视角
- 8 试问,汝能自律否?
- 9 对极少数人的通报,就是对多数人的关爱
- 10 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最好的留痕,是留在百姓心中
下乡先找信号通过手机签到,入户必须和贫困户合影,很大精力用在各种“扶贫微信工作群”……在一些地方,此种“留痕”已成为扶贫工作常态。
工作留痕,的确是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推动扶贫干部改进作风的好点子。通过“留痕”这种方式,有利于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干部真下乡、真在岗。但是,如果用过了劲,时时、事事都要求“留痕”,过于繁琐,就背离了采取这种措施的初衷。有的扶贫干部不胜其扰,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留痕”反而成为在真扶贫中施展拳脚的一道枷锁。有的基层干部就说,大量并非必要的“留痕”,让自己每天疲于应付,放在真正开展扶贫工作上的精力就少了。
个别地方对工作留痕的过分强调,实际上是忽略了基层工作实际,把加强监督管理的劲用错了地方。脱贫攻坚需要干部“身到”,更需要“心到”,应当以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导向,如果将点卯、签到当做考核的重中之重,可谓是本末倒置,把考核管理手段当成了目标,也容易滋生形式主义,使一些扶贫干部思想懈怠、投机取巧,搞假勤奋。
想要扶贫工作取得好效果,就要既强调工作留痕,更注重工作实效,用工作留痕倒逼扶贫干部在岗在位、履职尽责,把重点放在改善贫困户生活境况上,放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上。
对于扶贫干部的考核,工作留痕只是一个方面,更应注重的是群众的口碑。不能只简单地看扶贫干部是否“留痕”,更看把“留痕”留在了哪里。贫困户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是在合影中得到提升的,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也不是靠表格数据的堆积就能实现的。
最好的留痕,是留在百姓心中。各地各部门要树立“不重形式重实效”的导向,以更加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扶贫干部真担当、真作为,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田间地头了解掌握贫困户的所思所盼,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贫苦户脱贫致富出点子、寻出路,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真扶贫、扶真贫,在一个个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喜悦中,留下“无愧于己、无愧于民”之痕。(翟濯)
- 上一篇:手握公权就得公事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