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
紧抓机遇 打造服务雄安新区战略支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静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喜迎党的十九大·静海区篇
静海新城
回望历史节点,注定在发展的脉络里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五年来,静海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拼搏奋进、砥砺前行,实现了“十二五”胜利收官和“十三五”扎实开局,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设经济繁荣的新静海就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产业结构不合理、园区支撑力带动力不够、创新创业活力有待增强、发展制约性因素增多……曾经成为阻碍静海加快发展的“拦路虎”。
面对压力和困难,静海该如何破局?静海区委、区政府的答案是:发展、发展、再发展。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静海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一方面,静海地处北京之南、天津西部,与雄安新区地理区位临近、自然条件相似、生态脉络相连、地域人文相亲,是天津主动对接、支持、服务雄安新区的战略支点;另一方面,全球“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兴起,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城市群快速崛起,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已经现实地摆在面前。
调研、讨论、研究、实践、总结,这个过程不断反复,一直伴随着静海的发展之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静海找准了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坚持接续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培育先进制造、循环经济、现代物流、都市农业、健康产业、文化旅游六大产业,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宜居区和京津冀健康产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构建“一城两翼、四区多园”空间布局,全力打造中等卫星城市主城区。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更为静海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静海必须以‘一盘棋’思想,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经济繁荣之城。”“我们必须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融入大战略,跳出静海看静海,把静海发展放在背靠大都市、融入京津冀、全面建小康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才能推动静海发展行稳致远。”……静海人对加快发展充满信心。
五年来,静海区牢牢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实施产业转型提升工程。树立“产业主导、特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循环经济、健康产业、先进制造、商贸物流、都市农业、文化旅游六大产业为依托,以创新驱动为牵引,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量质齐升。1100多家企业实现成功转型。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10项。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提质增效,优化提升循环经济、装备制造、自行车(电动车)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强链补链,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子牙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内唯一一家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国家级园区。静海经济开发区、天津健康产业园纳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筑辐射“三北”、通达全国、面向国际的现代商贸物流全产业链基地;积极建设国际中西医教学科研中心、医疗康复基地、体育健身基地、休闲养老基地;打响静海特色旅游品牌。
──做优现代高效农业。依托龙海产业带和大邱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建设全国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林下经济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建成高标准设施农业5万亩,成为国家首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
──培育创新发展新引擎。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强化对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天津国际商贸物流园内红星美凯龙、海吉星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设施建成运营。8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天交所、滨海柜台交易市场成功挂牌,实现了静海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零的突破。旅游业实现大踏步发展,打造形成了以萨马兰奇纪念馆、光合谷旅游度假区、西双塘民俗休闲旅游区等为重点的特色旅游品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5.3:70.3:24.4调整到目前的3.8:53.9:42.3,服务业比重比2011年末提高了17.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积极变化。
建设和谐幸福的新静海就要始终把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百姓上。就业、就医、社保、住房、养老、教育等一件件事关百姓冷暖的民生大事一一破题;一个个事关衣食住行的惠民工程接连开工……五年来,静海民生建设投入之多、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受益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连续实施10项民心工程,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累计达到226亿元。144条道路里巷和70片老旧楼区基础设施完成改造提升,直接受益群众16万人。3550户农村困难家庭的危房完成改造。镇村综合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实现全覆盖。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和国家职成教育示范县,连续三年培养出全市高考状元。区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一批村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全市首个“中国书法之乡”。新增就业4.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65元。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编制完成了100多项重点规划,实现了区域规划全覆盖。新104国道等一批重大路桥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十纵七横一环十二射”路网构架基本形成。团泊示范镇实现整体搬迁,子牙示范镇启动搬迁,大邱庄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城镇人口12.3万人,全区常住人口增加近7.5万人。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软实力得到持续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21人分别入围全国百名美德少年、全市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8个单位和村镇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称号。区图书馆、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乡镇文体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连续举办两届全国新媒体高峰论坛,新媒体小镇落户团泊新城。“银锄杯”全国漫画大赛、“鹦鹉杯”全国手风琴大赛成为静海文化品牌。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运会、东亚运动会、WTA中国公开赛等多项大型国际国内赛事。
这一组组惹眼的民生数据背后,是静海区委、区政府始终把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群众热切盼望、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积极实施惠民政策,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确保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有更多获得感。
建设美丽宜居的新静海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静海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静海区委、区政府的共识。
以建设京津都市圈大湖景区和全产业休闲基地为目标,静海区充分利用“林、河、湖、泉”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精品旅游点位。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为核心,打造以绿色为主题的生态园区。区内苗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90余万吨,释放氧气210余万吨,消化吸收各类灰尘300余万吨,是天津市西南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天然氧吧。
坚持绿色决定生死,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常念绿色发展的“紧箍咒”,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宁可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要“带污染的GDP”,全力打造生态型经济体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绿树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五年来,坚定不移推进铁腕治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水十条”,切实强化“河长制”“坑长制”和网格化管理。扎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建立环境监测预警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损害环境的行为严格问责追责。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区的工业废水、固体废物和生活废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系统。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环境治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独流减河等划定为永久性生态保护区域,“东湖西林”成为静海乃至天津的两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和绿色名片。“四清一绿”工程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达指标。大气和水污染治理深入开展,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清淤疏浚河道282公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7座、建制镇污水处理站19座,建成废酸处理中心2座,肆虐多年的黄水得到有效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有了明显提高。建成美丽乡村16个、美丽村庄82个,清洁村庄实现了全覆盖。新增植树22.5万亩,绿色生态成为静海的最美底色。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
砥砺前行谱华章,硕果累累盈枝头。过去的五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五年,是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五年,更是全面发展、成就辉煌的五年!如今,敢闯敢干的静海人站在新的征程上,将在这片发展热土上再次续写静海发展新辉煌!
让我们铭记这五年:我们迈开大步,收获幸福;我们意气风发,梦想成真!
让我们把握后五年:我们甩开膀子,铿锵前行;我们续写奇迹,再创辉煌!
- 上一篇:宁河区
- 下一篇:坚定不移沿着“三个着力”指引的方向前进